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公示公告

家居装饰装修消费提示

发布日期:2025-10-15 16:57 来源:宿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编辑:市场监管局 阅读次数: 字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房屋室内装饰装修活动日渐增多,家装与消费者生活关系密切,但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技术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消费者踩坑遭遇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为维护家装消费者合法权益,宿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市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发布以下消费提示。

一、选对主体,筑牢权益基础

1. 选择正规装修公司:查看装修公司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了解其成立时间、市场口碑和过往案例。建议消费者选择有固定经营场所、营业执照和具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业资质证书,资质齐全、口碑优良的家装企业。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无行政处罚记录等。切勿选择无资质、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游击队”,避免后期出现质量问题或纠纷时投诉无门。

2. 核查真实资质:要求企业出示资质证书、从业人员资格证明等,明确其经营范围与服务能力,对“先装修后付款”“超低价全包”等过度宣传噱头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虚假营销陷阱。

二、明晰报价,防范预算陷阱

1. 细化报价清单:要求装修企业提供分项报价清单,明确基础装修、主材、人工等费用构成,标注材料品牌、型号、规格及施工量等关键信息,避免“笼统报价”“模糊计价” 。

2. 锁定预算风险:总预算中应预留10%-20%作为应急资金,应对突发增项或材料调整需求。签订合同前明确“闭口合同”条款,约定增项审批流程与费用上限,拒绝施工中未经同意的加价行为。

三、规范合同,明确双方权责

1. 细化合同条款:使用规范的装饰装修合同文本,明确施工工期、质量标准、材料供应、验收流程、保修期限等核心内容。合同中务必明确施工工期、质量标准、具体装饰材料的品牌、型号、规格、产地、价格、数量、工艺,以及验收程序、违约责任、违约金赔付比例、赔付金额、赔付期限和赔付方式等条款。对于容易产生歧义的表述要详细解释并写入合同,避免模糊不清的条款。对于全屋定制类产品,要有详细设计图纸,标注尺寸、工艺、材质、颜色等,并将效果图作为合同附件。赠送的礼包、服务等也需在合同中明确尤其要注明水电、防水等隐蔽工程的保修期限与责任划分。

2. 拒绝“口头”承诺:消费者需分清“定金”和“订金”的概念,不轻易交纳“装修(设计)定金”,不签尚未交房的“装修合同”。在签订合同前,对家装公司“口头”承诺的优惠条件予以细化并写入正式合同,不明白的条款了解清楚后再签约付款,仔细核对合同内容、设计方案和施工项目明细表,防止“恶意漏项”,装修款支付要按照合同约定逐项支付,待全面完工验收合格后,支付尾款。

3. 约定付款方式:采用“按进度付款”模式,付款节点与施工验收结果挂钩,尾款需预留5%-10%,待工程全部竣工且验收合格后支付,以约束企业履行质量承诺。

4.  谨慎支付款项:不要轻易相信商家“定(订)金可退”的口头承诺,交付定(订)金时,务必在合同中明确退款条件和方式。付款建议采取分期付款模式,如“3331”模式(开工30%、水电验收30%、木工验收30%、竣工10%),每阶段付款前需仔细查验工程进度与质量,确保符合合同约定后再付款,警惕“低价签约、中途加价”陷阱。

四、紧盯施工,把控质量关口

1. 关键环节验收:水电改造后必须进行打压测试(至少0.8MPa,30分钟不渗漏),瓷砖铺贴后检查空鼓情况,墙面找平用靠尺核验平整度,关键节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2. 材料进场核验:主材进场时需亲自核对品牌、型号与环保等级(板材应符合国标E1级以上标准),检查是否存在假冒伪劣或与合同约定不符的情况,杜绝施工方偷换材料、以次充好。

3. 拒绝过度设计:理性看待“网红设计”,结合生活习惯选择实用方案。避免复杂吊顶、过度定制等既增加成本又影响空间实用性的设计,优先保障收纳功能与居住舒适

五、留存凭证,依法理性维权

在装修过程中,要妥善保管所有与装修相关的消费凭证,包括合同、付款凭证发票、收据、材料清单、施工图纸以及与装修公司沟通协商的文字、图片、语音记录等。若在装修过程中遇到消费纠纷,消费者可先与装修公司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消保委组织或相关行政部门投诉,也可依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