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经开区市场监管分局深入贯彻学习《安徽省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推行住所登记便利化改革、创新监管服务模式,推动注册登记工作提质增效,助力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政策落地:精准实施住所登记便利化改革
自《办法》公布以后,经开区市场监管分局迅速组织全员学习,精准把握政策核心要点。针对辖区企业特点,重点落实“申报承诺制”,对通过部门数据共享可验证的住所信息,申请人无需提交纸质证明,仅需签署《安徽省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书》,即可完成登记,将住所登记材料精简率提升至60%以上。同时,明确5类不适用承诺制的情形,确保登记工作既便捷又规范。
针对企业“一照多址”需求,分局积极推行同一区域内增设经营场所“免分支机构登记”政策。企业只需提交合法使用证明并完成报备,即可在主营业执照上标注“一照多址登记”,无需重复办证。某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在园区内新增3个研发点,通过‘一照多址’报备,节省了办理分支机构的时间和成本,效率大大提高。”
二、创新举措:破解集群注册与住宅商用难题
结合经开区产业园区、孵化器聚集的特点,分局支持“一址多照”登记模式,允许物理分割的工业厂房、集中办公区登记多个市场主体,在营业执照标注“一址多照登记”,并督促载体管理方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合规经营指导。目前,已有6家孵化器、产业园完成“一址多照”备案,累计登记市场主体200余户,有效盘活了闲置办公资源。
针对住宅商用问题,分局严格执行“业主一致同意”制度,明确住宅登记需提交利害关系人同意材料,同时强调营业执照不改变房屋性质,既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又为电商、文创等轻资产行业提供经营场所解决方案。
三、服务升级:线上线下融合提升登记效率
依托省局标准化地址库和数据共享平台,分局实现住所信息“智能核验”,申请人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即可在线验证地址真实性,全程“零跑腿”。线下设立“住所登记专窗”,配备政策专员提供一对一指导,针对园区企业推出“集中收件+批量办理”服务,平均办理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
针对平台内经营者,分局落实网络经营场所登记政策,允许个体工商户将网络经营场所登记为经营场所,经营范围标注“仅通过互联网从事经营活动”,并由平台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四、监管强化:构建“宽进严管”长效机制
分局建立“双随机+信用监管”机制,对住所登记信息开展常态化核查,重点排查违法建筑、虚假承诺等问题。2025年以来,累计核查经营场所120户次,对8户通过登记地址无法联系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2户提交虚假材料的主体依法处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监管威慑。
同时,加强与住建、城管等部门协同,建立违法建筑、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等问题的信息共享和联合处置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今年联合查处违规使用临时建筑经营案件3起,引导15户经营主体完成住所变更登记,确保经营场所合法合规。
经开区市场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住所登记改革,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推动“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创新举措扩面增效,以更优服务、更严监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辖区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